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動態] 㪋部(hàn)-文化行動團體

今天早上在與友人閒聊的狀況下,手誤打出一個錯字,這個字卻意外成為我們尋覓已久的組織名稱:「㪋」。


*在標準說文解字中,這個單字有以下幾個意思:

1. 捍衛;護衛。 2. 抵禦;抵擋。3. 抵制;抗拒。4. 觸犯;違犯。

而我自己的解讀是:

「旱」:土地乾裂。

「攴」:槍枝。


似乎找不到比這更適合土地運動的字詞了!「旱」也可解讀成土地受到剝削,延伸意義指涉土地徵收、都市更新等政策造成的農村萎縮現象。而槍桿子,暗示著抗爭者的武器、文化行動等。任何團體都需要一個準確的名字,方便其於體制內外運作一些事情。討論結果,目前定名為「㪋部」,它像是一個部落,具有逐水草而居的移動性,一放面可以解釋成部門(對應近日很夯的國防布)。想了兩個多月一直沒著落的命名,卻在誤植錯字的過程中被生產出來,也算是命運的糾葛吧。

註:在古時,「幹」、「扞」、「㪋」、「捍」諸字是可以通用的。

組織成員基本上都具備處理圖文論述的能力(ex: 破週報記者),換言之每個人都是㪋部這個主體的一部分,每個人都需要說話,並能有效的在平台上討論運作與生產之方向。
平台將致力於影音製作與文化行動之生產,同時協助NGO團體發展議題相關的小周邊,透過視覺設計將議題自身的媒體效應放大。除此之外也運作自主性(或與其他團體連線)的文化干擾(culture jamming)行動。

㪋部是具流動性的組織,這裡指的是結構上的部份。就像台灣大部分的NGO團體,㪋部沒有嚴謹的成員架構,但彼此都有近似的價值體系與認同,這也是支持㪋部結集的重要核心。此外㪋部盡量摒除權力關係,但有類似藝術圈策展人的執行長結集領導每次的行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