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動態] 今晚房間很左派

主視覺由Wan-tsz Lo設計,強調淡海居民反徵收之訴求,使用黃黑配色,使平靜的圖像帶有一種危機感。黑底的手舉牌最後改為純粹符號化的文字,使訴求更加明確(暗梗:圖像裡面藏了一個大大的『土』字)。

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

[動態] 老屋新生短片參與之感想


老屋新生的案子總算結了,但結束的不太愉快。

這件宣導片我們總共做了兩種版本,基本上只有口白上的差異,但在描述一件事情,其實會有主體上的差異,『老屋新生』,最初濟安和我的想像是,我們想去強調老舊事物的美好,進而批判眼前不斷被生產的速食建物,所以在影片中可以瞧見淡海一期的樂活建築,在幾個特寫中閃過。雖然這種操作對於現實沒有什麼幫助,但如果能在體制內塞一點暗梗(特別是藝術工作者作為一個接案員根本不用肖想自主性這件事),至少可以稍稍平撫心中的無力感吧。

但事情總不如想像中容易,第一個版本,我們其實把重點放在『老屋』身上,所以你可以看見論述特別強調老屋之美,進而批判遺棄它的資本家。「他們承載了人類與歷史,卻有更多在時間的洪流中,遭受拋棄與遺忘。」無奈這在官僚眼裡是多麼的尖銳與戒慎恐懼,果不其然被打回票了。打回票這件事對於一個專業接案員來說,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了不起多弄幾個版本就是了,但,最後被對方告知的版本,竟然是一個,大肆強調『新生』的歌功頌德版。

我真的幹到不行,雖然兩版都在描述『老屋新生』這個主題企劃,但主體位置不同,傳達的意象就很不一樣,作為一個創作者,提供了聲音口白與身體(被攝),卻無法自主,並且讓結果朝向一個自己不認同的向度,真的是美送無力到極點。

最後理解到一件事:做公部門的案子,不要把它當成創作在搞。這個說法很消極,不過心理上要有這種現實感,當然我不會因此放棄任何可能突擊的方式,只能說這次,是一個很真實的社會經驗吧,想在體制內找到某種出口,也許要更細緻才行。

2013年7月19日 星期五

[行腳] 又見桃花源:吳梅溪古厝



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自療能力。狂颱蘇力過境之後,市區災情頻傳,街道路樹傾倒、電線杆折斷,吳梅溪古厝卻絲毫未受影響,三合院頭前的埤塘是一如往常,波光倒影、寧靜安詳,周邊生態依舊,唯獨水面上的蓮葉亂了些,但我想過個幾天,它就會回復以往美麗的布局吧。

古早時講的「依山傍水」,兒歌裡唱的「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指的就是吳眉溪古厝這樣與自然共生的所在。這種傳統的造屋方式,將人工建物與自然景觀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視覺上是非常調和,同時又多了一份對土地的尊敬,居住者能享有風水學說裡的平靜安穩。如果你不是太信風水,或是對於這門學說理解有出入,那大可來現場走一遭,即可體會身心靈的安寧,不是抽象概念,是很真實的身體經驗。

吳家人在水岸旁邊植有蔬果菜園,土壤因近水源常保溼潤,無需特別照顧就生長的很好。古厝本體是一座三合院,後頭依山,造屋使用的磚頭是當年先祖在覓得此處之後,特地從原鄉中國運來的特殊尺寸(詳見第三張圖的正廳牆面),屋齡已超過一世紀,外觀卻保存的相當良好,還是青壯年階段,如果能好好維護,再撐個一世紀也不是問題吧。

p.s. 古厝用磚為清朝古磚,單一重達5斤,是早期從大陸泉州一塊一塊自海口挑上岸運來現址的,民國元年開工,前後花了整整四年時間,於民國四年完工落成。



我在非導覽日的某天獨自前來,驚覺這裡住滿了老中輕三代,原來平常導覽時間住戶都躲起來了,沒有人喜歡生活受到干擾,特別是自二期徵收啓動之後,陸續有營建署的爪牙前來遊說,想吞下這塊肥地,但吳家人說什麼也不願意,即使對方(建商)獅子大開口喊價三億,地主就是不肯放棄這塊生態、人文、歷史並茂的家園,目前吳家人不希望提報成古蹟(是另一種開發-觀光),只希望能長久安居於此,我想這是純粹經濟導向的城市開發者無法理解的吧。

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

[觀點] 今天,我們輸給了螞蟻













每當島上發生一些地方惡事,我都會想起動畫《蟲蟲危機》裡,那群最後戰勝蝗蟲的小螞蟻。在故事尾聲,他們終於意識到彼此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雖然個體力量微小,燃起的公民意識卻讓眾蟻不分階級,手勾手,最後擊敗了權力者霸王。那一幕總讓我想起華光社區拆遷當天,反迫遷的人們築起的人牆,那個姿勢與意志,一模一樣。

只是比起螞蟻們的覺醒,在台灣有公民自覺的人,實在太少,記得當天雖然眾人團結一氣,心念一致,但無奈我們寥寥幾百人,怎麼擋得過國家機器的強拆罷凌,一個個最後都在淚水與憤怒中被架走。


台灣歷經四百年的殖民史,紮根的奴性與近代資本主義完美結合,演化出一種追求個人物質幻見、甘願服從體制剝削的新人種。歷史課本裡「台灣錢煙腳目」的政治性口號,彷彿咒語般一再的對我們複誦著,經濟,經濟,就是它讓台灣自豪地走到今天。沒錯,的確是,台灣靠著經濟奇蹟,十大建設與都市化,滿足了每個家庭對於升格的想像,卻也將個人原子化,剝離早期社會親密的鄰里關係。福爾摩沙長出了現代化聚落,卻失去其獨步其他先進國家的在地風景。愚昧的當權者帶頭殺樹,殺地方脈絡,殺文化遺產,殺的片甲不留,當他自己意識到文化這件事情好像很重要,也只是以商品的角度切入。文化部,專門生產消費在地符號的假文創,有血有肉的文化不見了,假的文化,現在擺滿在每個旅遊景點與地方博物館。

我們物質上進步,思想卻非常落伍。

2013年7月17日 星期三

[計畫] 淡海新市鎮之-風水環評

兩年前老媽因車禍腿受傷,愛妻心切的父親花了一年時間尋找一處不用爬樓梯的住所,也就是一般的電梯式大樓(舊家住公寓)。為何花上一年時間?因為他去學風水了,為了覓得一個舒適又安寧的家,他認真的找老師做學問,從單一樓層的家庭空間格局,到整棟建築與周邊環境的對應關係,地形、街道分布,都用風水去理解與評估。

耳濡目染的,我被老爸影響了,開始對風水產生一些好奇,因為他告訴我,所謂風水,是可以被驗證的類科學,不能被驗證的,就是迷信。他又解釋道:「古代皇帝為了避免風水學流出,便參雜附會一些假的訊息在裡面。」 聽起來好像將風水這種帶有神祕主義色彩的學科拉進一個理性的範疇裡,可以從心理學、空間設計與人體工學去看,於是我重新理解了這個類型學,它,可以很現代。

就在前陣子搬家期間,我做了一些功課,把選項中的幾處新居做了圖文描述轉寄給爸,有了一些討論。現在住的地方也許以風水學來說不算上上籤,但我已經覺得很滿意,這就可以超越理學本身了。

回到標題,淡海新市鎮的土地在過去二十幾年間被強制夷平,失去原始地貌景觀,就像被還原到白紙狀態,那還要談什麼風水呢?風水(或農民曆)的概念最早來自於人對自然的觀察,當人類生活圈發展到都市規模後,建築與道路取代了自然地景,成為現代人討論風水的重點對象。

所以,目前這項計畫,我面對的還評對象就是在這兩三年內迅速被生產的速食建築(一期境內的住宅大樓)。對於這些來自慾望的產物,我想迎擊的方式,是一個來自老亞細亞,卻帶有理性辯證的檢視系統,如果說環保署有一套與權力者靠攏的環評機制(球員兼裁判),我們是否也能生產出一套,站在自然與生態永續的立場,批判粗製濫造的人工景觀的環評機制?

我的想像是,透過扮演一個風水師的角色,在台灣各地都更現場進行風水評估,並以類行腳節目的帶狀單元作定期的發佈。前置作業是,我必須掌握各家風水學派的核心理論,並從中找出共通的評判標準,最後內化成我的語言,進行深論。這個吸取大地養分與先人智慧結晶的風水還評,期待會是一場有趣的城市游擊。

[行動] 野台開唱:宣傳手拿版設計


這個主視覺我仿照淡金路上的走路工手上的房地產廣告,他們會把字放得很大很大,方便行經的駕駛人注意到,不需要太多文字贅述,直接透過影像的強度讓觀者留下印象。

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行腳] 秘境:下圭柔山

這裡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一個景。

濟安說這裡很像梵谷的遺作《麥田群鴨》,只不過家禽換作了白鷺鷥,似乎更優雅一些。單看照片,即便在現場,可能也很難察覺到這塊金黃色的植披其實是一大片埤塘(水藻超量繁殖的結果),埤塘中心坐落了幾根木柱,常是鳥類的匯集地,運氣好的時候會看見大片白鷺鷥降臨此處,景象很壯觀。

但若你閉上眼睛,發動嗅覺專注於吐納之間,你會聞到一股略帶酸臭的腐敗味,這是因為前陣子有房地產商在附近的持有地傾倒垃圾。我好想知道,這些既得利益者心中的『風景』到底是什麼?在這樣美麗的秘境,被遠山、良田綠林包圍的桃花村裡,他們是基於什麼樣的立場傷害這裡?其實答案我是知道的,還是那俗不可耐的原因,可是這些人到底還是需要自然的吧?我很難相信一個人可以脫離自然而活,即便是一個都市生長的人,都需要自然來平衡身心,否則如何鬆解緊繃的螺絲釘身體,還是說,真的,我們是可以適應那些假山假水、人造風景,並且關掉五感神經欺騙自己眼前的幻見是真實的。人類,真的已經進化到這種程度了嗎?

未來這裡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子,或許埤塘消失了,遠處的觀音山被水泥樹叢遮蓋住了,水鳥不再降臨了,居民一個個遷徙走了,彼時空留下來,那被以古蹟名義保留的宮廟,殿中的尊者不知是否會日夜以淚洗面呢?

田裡插著一支「土地公的拐杖」

據悉在資本主義襲擊全球以前,道家的神祇,皆是以守護自然與五行被創造出來的,換言之,這些神明,都是一群環保戰士,祂們維持農人稻作的收耕,與水土的循環,因此在傳統社群裡面,土地神雖是位階最低的官,卻是與人民最親近最重要的守護者。

p.s. 早期的土地公不像現在大多手持金元寶,彼時主要佩帶拐杖,因其需要巡視水田,護佑農民五穀豐收。在台灣社會轉型為工商主流後,這樣造型的土地公不多見了。

2013年7月11日 星期四

[行腳] 失去記憶的老宅:程家古厝

常常看見一些老建物,被巧立名目的保留下來,但粗糙的修繕已經破壞其歷史紋理,新的像個巨型基地模,看起來假假的,若沒有標立在旁的指示牌,你幾乎很難嗅出其年代與生命歷程,我通稱這類建物為:失去記憶的__。

址位於淡海新市鎮一期開發地的程家古厝,就是一具活生生的例子。

作為一間民宅,程家古厝失去其作為一間家屋的本質,除了程氏在二十多年前被迫遷離,周邊的生態地景,原聚落與生活方式,早已隨著一期的開發消滅殆盡。這棟硬是被編列為古蹟的古厝,如今看在前屋主的眼中不知作何感想,過分乾淨工整的修邊,重新粉刷的新式油漆,毫不考究的空間利用,使其成為公部門的另一處低度使用空間。這棟與周邊環境完全斷裂的遺址,原生活感盡失,除了擁有一具形體完整的外殼,沒有留下什麼。在我看來,這棟建物僅存的作用,就是替當權者的功績再添一筆了吧。

至於程家古厝有沒有必要編列為古蹟?當然有,如果它能成為一個有效的政治工具。


[行腳] 老街上的福佑宮

昨晚與友人在淡水老街附近吃素食,吃完我們便就近到老街上散步,行經中正路上的福佑宮,入內參觀。整座宮廟年紀非常大了,從木質結構可以瞧出歲月的著痕。走至天井位置,朋友指著那已被現代鋼骨結構密封起來的天井:「這裡以前是沒有遮蔽起來的,白天的時候光會直接透下來,非常漂亮。」我問他,那下雨天怎麼辦,他說,就讓雨直接落下來阿。說的也是,古早時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是非常近,不像我們現在創造了酸雨,還需要弄一個現代屋頂來遮雨。

他感嘆,台灣人對待古蹟的方式,比起日本,實在是粗糙不堪,除了修復的用料不夠講究,連結構也敢整片拆掉重構,無視年代感的錯亂與歷史考究,只要修過就好(好比台灣的路平計畫)。我回應他,是不是因為我們的當權者太過自大?他頓了一下回是,便順手指了現在被鑲在大門口附近牆上的石碑,這石碑在嘉慶年間就被打造出來了,如今被從原址拆下,遷移到宮廟裡,被鑲在新鋪的壁面上,座不著地,懸浮空中,模樣有點淒涼。

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一個音樂季的想像

截至目前為止,兩個月份的淡海潛行,與在地居民和文史學者鄉紳們的接觸,對於美麗的二期風景總算有一些掌握了,最初醞釀的在地音樂季想像,好像也越來越有被實踐的可能。起初的想法好簡單,其實就是想透過舉辦議題性活動,凝聚外部關注然後吸引媒體生產輿論,讓更多的人知道這裡正在發生的事,並且理解到這不是單純的個案,作為這個島嶼上的居民(一個社會共同體),我們其實都是土徵的受害者。

最近和朋友有一些討論,是關於原住民與漢人對於土地觀念的差異,我認為原住民面對自然的態度,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他們認為自己就是生態的一部分。既然是一部分,便沒有奪取、佔有的想法,甚至要守護、捍衛這片孕育自己生長的母體。如今土地被傷害,被夷平(營建署在一期徵收地幹的豐功偉業),那種感覺是很傷害的,就像身體被破壞了一樣。

回到音樂季的想像,它必須與土地的關係很近。這是什麼意思?除了它必須有能力回應在地文化脈絡,生產前期的田調走訪,與居民的討論和共識的凝聚,在細緻規劃後,以一種有別於商業機制的形式,被創造出來。

這樣說可能挺抽象,但我想它不會是現有形式的套用,也許從動線規劃、導覽地圖的生產、 活動宣傳,到演出空間與流程的規劃,都必須謹慎。目前在台灣近似的活動有不少,像是農村野餐趴、耕讀計畫,近期在臉書上轉貼的山線搖滾也是,我想事前的案例分析是不可少的,這是我們近期的功課。

2013年7月8日 星期一

[動態] 環保署記者會&二階環評會議

今天開始我將吃素一個禮拜,原因是早上的環境評估會議終於順利進入二階了(捷報前我發願吃素一週集氣)。這可算是反徵收階段性的勝利,因為進入二階環評,環保署就必須展開更全盤性的地方調查,經過很細緻的評估後,才可以對外宣布是否適合進行開發,我們等同於取得了打延長賽的資格,這樣後續的軟性活動才有其生產的必要性與意義。

上午七點,反徵收自救會的遊覽車從聖約翰大學沿淡金路開往市區的環保署。前一晚我和淡大的夢軒到蔡家村找蔡老師接了一些稻穗和農作,它們是抗爭的道具,也是農民手中對抗國家機器的法寶。大約八點,遊覽車抵達目的地,發現已有不少支持徵收方已在現場佈署,他們看起來一盤散沙,我們猜想這些人大多是領薪水的走路工,當然裡面也有贊同戶,但是比起團結的反徵收隊伍,這些人顯得意興闌珊。我們認真的拿出在地農民生產的有機農作,在巨大的二期地圖前一字擺開,高舉布條向現場媒體們宣示「反徵收,護家園」-以及我們作為公共事務的一份子之訴求。






這場記者會來了不少外地的支持者,上圖的熟面孔即是抗爭場合經常出現的霸氣阿嬤,雖然雙膝包裹著紗布,應是膝蓋有傷,仍行程滿檔,在結束上午二期的記者會之後,下午又趕場去大埔農地現場支援,白髮斑斑卻非常有活力,她很有自信的拿出幾張多年前參與社運的照片,跟我們分享其過去與權力者對抗的歲月,短暫的談話,快速閃過的走馬燈,我們還太年輕。

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文章取向

關於這個平台,大約會有以下幾種架構:

1. 動態消息回報(較客觀的近況描述)
2. 區域性文史工作記錄(以義山里/北投里為主)
3. 行腳記錄(偏向個人內化的書寫)
4. 萌發的計畫之發展與進度

'''''''''''''''''''''''''''''''''''''''''''''''''''''''''''''''''''''''''''''''''''''''''''''''''''''''''''''''''''''''''''''''''''''''''''''''''''''''''''
* 另外會儘快補齊約一個月前走過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