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行腳] 秘境:下圭柔山

這裡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一個景。

濟安說這裡很像梵谷的遺作《麥田群鴨》,只不過家禽換作了白鷺鷥,似乎更優雅一些。單看照片,即便在現場,可能也很難察覺到這塊金黃色的植披其實是一大片埤塘(水藻超量繁殖的結果),埤塘中心坐落了幾根木柱,常是鳥類的匯集地,運氣好的時候會看見大片白鷺鷥降臨此處,景象很壯觀。

但若你閉上眼睛,發動嗅覺專注於吐納之間,你會聞到一股略帶酸臭的腐敗味,這是因為前陣子有房地產商在附近的持有地傾倒垃圾。我好想知道,這些既得利益者心中的『風景』到底是什麼?在這樣美麗的秘境,被遠山、良田綠林包圍的桃花村裡,他們是基於什麼樣的立場傷害這裡?其實答案我是知道的,還是那俗不可耐的原因,可是這些人到底還是需要自然的吧?我很難相信一個人可以脫離自然而活,即便是一個都市生長的人,都需要自然來平衡身心,否則如何鬆解緊繃的螺絲釘身體,還是說,真的,我們是可以適應那些假山假水、人造風景,並且關掉五感神經欺騙自己眼前的幻見是真實的。人類,真的已經進化到這種程度了嗎?

未來這裡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子,或許埤塘消失了,遠處的觀音山被水泥樹叢遮蓋住了,水鳥不再降臨了,居民一個個遷徙走了,彼時空留下來,那被以古蹟名義保留的宮廟,殿中的尊者不知是否會日夜以淚洗面呢?

田裡插著一支「土地公的拐杖」

據悉在資本主義襲擊全球以前,道家的神祇,皆是以守護自然與五行被創造出來的,換言之,這些神明,都是一群環保戰士,祂們維持農人稻作的收耕,與水土的循環,因此在傳統社群裡面,土地神雖是位階最低的官,卻是與人民最親近最重要的守護者。

p.s. 早期的土地公不像現在大多手持金元寶,彼時主要佩帶拐杖,因其需要巡視水田,護佑農民五穀豐收。在台灣社會轉型為工商主流後,這樣造型的土地公不多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