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一個音樂季的想像

截至目前為止,兩個月份的淡海潛行,與在地居民和文史學者鄉紳們的接觸,對於美麗的二期風景總算有一些掌握了,最初醞釀的在地音樂季想像,好像也越來越有被實踐的可能。起初的想法好簡單,其實就是想透過舉辦議題性活動,凝聚外部關注然後吸引媒體生產輿論,讓更多的人知道這裡正在發生的事,並且理解到這不是單純的個案,作為這個島嶼上的居民(一個社會共同體),我們其實都是土徵的受害者。

最近和朋友有一些討論,是關於原住民與漢人對於土地觀念的差異,我認為原住民面對自然的態度,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他們認為自己就是生態的一部分。既然是一部分,便沒有奪取、佔有的想法,甚至要守護、捍衛這片孕育自己生長的母體。如今土地被傷害,被夷平(營建署在一期徵收地幹的豐功偉業),那種感覺是很傷害的,就像身體被破壞了一樣。

回到音樂季的想像,它必須與土地的關係很近。這是什麼意思?除了它必須有能力回應在地文化脈絡,生產前期的田調走訪,與居民的討論和共識的凝聚,在細緻規劃後,以一種有別於商業機制的形式,被創造出來。

這樣說可能挺抽象,但我想它不會是現有形式的套用,也許從動線規劃、導覽地圖的生產、 活動宣傳,到演出空間與流程的規劃,都必須謹慎。目前在台灣近似的活動有不少,像是農村野餐趴、耕讀計畫,近期在臉書上轉貼的山線搖滾也是,我想事前的案例分析是不可少的,這是我們近期的功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